衣食住行,以衣为首。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征,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。在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,人们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,创造出了享誉客家地区的布料——墩头蓝!
“嫁郎爱嫁墩头郎,又会织布开染房……”嘉庆十年(公元1770年),位于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的著名书院梅园书屋修葺一新,墩头村曾姓先祖开始在书屋集中给村民传授织染技艺。
从此,“墩头蓝”成为整个东江流域客家人从老到幼,从头到脚的穿着。梅园书屋有了更加响亮的名号“织染坊”。
“织染坊”出产的布料以墩头村命名,墩头蓝、墩头红、墩头坞、墩头灰等各种素色应有尽有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后,随着工业纺织技术的发展,“墩头蓝”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,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。
为了保护和传承“墩头蓝”,墩头村人曾春雷开始重新整理和恢复纯天然织染技艺,协助他完成这项工作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。
织布
墩头蓝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,从一根棉线织成一匹布,要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。目前村里掌握全部织布工艺的只有几位老人。
染布
“墩头蓝”的蓝色染料来源于纯天然植物——板蓝,它是制作染料蓝靛的主要植物之一。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就源于我国古代的必威app手机下载官方网站安卓 ,人们对板蓝的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。采摘回来的板蓝经过浸泡、自然发酵、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,最终凝结成蓝靛。蓝靛越多,染料制作越成功。
37℃的阳光下,蓝靛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,布料上的绿色成分迅速转化成了蓝色,显得格外古朴动人。传统服饰中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、美学思想,以及有温度的手工艺越来越受欢迎。
(责任编辑: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