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乐、鹭江城中村里,成片的小楼密密麻麻,墙体斑驳陆离,成捆的电线坠在空中,依稀还能看到天台上违建的铁皮屋。楼下是制衣厂,楼上住着人。逼仄昏暗的巷子里,拉货的小三轮快速穿梭,制衣厂里的工人忙着赶货……
2月以来,广州海珠康乐村拆除违建的消息在网上走火,一家小型制衣厂的老板高天明意识到,“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”。
经历前所未有的疫情动荡,中大纺织服装产业的“留与转”再次置于风口浪尖。此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,广清两地频频互动,多次举办招商推介会、座谈、组织考察等,“转移”正式到了板上钉钉的时刻。
在整个中大纺织商圈,分布着59个面辅料专业市场,近2.3万家档口商户。以康乐、鹭江等为代表的城中村,凭借地缘优势逐渐发展成广州制衣中心,像高天明这样的制衣厂便有上万家,这片城中村里承载着逾30万外来人口。
留还是转,对于大部分康鹭片区的制衣厂而言,需要作出抉择。从城中村到新家园,80公里的路程背后,牵连着一条盘踞广州长达几十年的纺织产业链。
目前,广州、清远两市均已推出相关政策,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,并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转移。
2月22日下午4时,沙河服装市场的档主李生关上了店门。
回家前,李生骑上电动车来到中大布匹市场挑选布料,再去高天明的制衣厂里下了一批新单,沟通好牛仔成衣的最新款式,不出24小时,李生就能拿到这批成衣,销往全国乃至全球。
高天明的制衣厂开在康乐村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,以生产牛仔成衣为主。两个大通间里摆着四十台机器,加上夫妇二人,最多的时候有十五个工人,一天出货600余件。
由于工厂需要一天24小时运转,高天明和妻子分两班看守,白天是妻子盯生产进度,晚上高明负责安排出货。
旺季时,高天明会骑上电动车带上板凳和黑板,在康乐村“守株待兔”,一边招揽工人、一边诚觅客户。
行情好的时候,高天明一个月能赚十几万,而以日结为生的制衣工人们,通常按计件结算工资,旺季时一天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。
极致的效率、稳定的工人和客源,再加上不菲的收入,是让高天明们想要留在中大纺织商圈的理由。
以康鹭城中村为中心,纺织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被压缩至极小的时空半径。这种高效的现货生产模式,让广州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据重要一席,也被视为商贸广州的城市符号之一。
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,“河南”卖毛线布料的商贩自发迁到了中山大学附近的空地经营,后来发展成专业的布匹市场。
90年代初,中大布匹市场气候渐成,产业链也随之跟来了。1993年,第一批服装加工厂入驻鹭江村,租下本地居民民宅作厂房,此后源源不断的制衣厂在康乐、鹭江拔节生长。
经过30年发展,一种网络式的生产结构逐渐发展成熟。康鹭城中村里,既有上百人的工厂,也有大量几人到十几人的小作坊。
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制衣工厂,30万制衣工人,搅活了村里的产业生态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勾勒出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景。
“这就是希望,每个制衣工人,都有一个想做‘老板’的梦。”高天明说,以此为圆心,城中村内的制衣小厂越滚越多,形成“满天星”式的制衣业生态。
走进康鹭制衣村,看到的是与一般城中村截然不同的景象。
对于这里的每个人而言,城中村在居住属性以外,也充满了“生产”气息。
透过沿街商铺常年敞开的门窗,能直接看到制衣工人忙碌的场景,整个城中村,宛如一台隆隆作响、不停运转的机器。
去年12月,广州、清远两地先后召开推介会,并用搬迁补贴吸引中大一带的企业将制衣和仓储转移到清远。
2月中旬,广州海珠区在鹭江东约新街88号举办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招商大会,拉开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“中大纺织商圈”开迁序幕,搬迁最高补偿10万元,现场上千家制衣厂老板前来洽谈。
张军是前往清远考察的120多名企业主之一,相较于补贴而言,张军更忧心的是订单。
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位于清远市石角镇,与中大纺织商圈的距离是80多公里,开车大概需要一小时。
考察过后,他打算再观望一下,因为园区与中大的物流专线尚未开建,上下游产业进驻的数量也并不多。
“补贴多少,我们不太在乎,更在乎的是搬过去之后能否接到更多的订单,赚到更多的钱。”张军说。
高天明也对搬迁犹豫不定。一旦制衣厂、仓储都转移到了清远,则意味着中大纺织商圈的竞争优势不再。在这里,源于产业链的完整,一天时间就可以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下单到出货的整个流程,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制衣厂盘踞于此。
年后开工第一天,一辆载有22名制衣工人的大巴从康乐村驶出,前往80公里外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。
在清远停留多日后,张玲经过认真比较,最终决定与广清转移园的一家针织企业签约。
从事制衣行业已有20年的张玲,是康鹭村里的高级机位工。此前常年在一家小工厂里工作,按订单量计件收入,每月能拿到1万多元,对她来说“待遇很不错”。
城中村的环境,也让她多次想过“挪窝”。参观过清远的厂房车间,她形容“这里舒服太多了”。作为熟练工,她在清远将拿到保底工资8000元,加上计件“上不封顶”,她憧憬拥有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。
高天明们深知,城中村的发展环境十分受限,但也留恋“有人有单”的高效生产模式,对位于转移的新家园他们充满期待,但也对产业发展的未来抱有“拿不准,先看看”的观望态度。
高天明的下一程,便是和长期下订单的客户一起去“新家园”看看。
黄成站在十字路口,思索了很久,最终决定把制衣厂搬到清远,就在一个星期前,他签约了。
清远最吸引他的,除了搬迁补贴,还有成本,黄成算了一笔账,“厂房租金和生活成本,预计比广州低30%以上”。
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给到他的条件是,租约三年一签,厂房的租金标准打8折,还有12个月免租期。他计划将原本100平的生产车间扩大到200平,多购入几台机器,再多招一些工人。
园区环境比逼仄的城中村好得多,新建的产业园占地过万亩,整齐划分出标准代工厂、小单工作坊、面辅料生产、电商中心仓等不同区域。
今年以来,海珠区与清远市成立联合专班,召开6场座谈会、政策宣讲会,接连举办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项目开工仪式、产业有序转移招商招工大会等大型活动,出台系列优惠政策,协助清远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以及“共享车间”等配套。
“海珠区将联动发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行动,我们通过走访联系市场主体7932家,纺织服装产业初步转移意向企业达2590家,转移落地企业8家,为全面实施城中村更新改造腾出空间奠定基础。”海珠区主要负责人表示。
未来的康鹭,将蝶变成服务广州、根植湾区、放眼全球的时尚产业总部、展示交易中心、新品研发发布中心。
事实上,转移升级并非整体搬迁,而是将小加工厂、仓储业务进行转移,中大纺织商圈则保留商贸属性。
近期,海珠区已将中大纺织商圈61家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区7480家制衣厂分为A、B、C三类,其中A类5家龙头市场、28家制衣企业重点扶持、做大做强;B类21家市场、102家企业保留提升、推动转型;C类市场和企业逐步关停、有序疏解。
在海珠区,一场拆违治违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,康鹭片区的房东业主、企业老板、务工人员陆续收到政府发出的“三封信”。今年海珠区将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建拆除和全区196万平方米拆违整治。
海珠区正处于“转型”的十字路口,今年的重点工作必然是围绕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展开。
除了加快推进以康鹭片区为重点的城中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、城中村更新改造之外,中大纺织商圈的产业转型升级、有序转移等也需研深研透。
来源:南方报业
加入社群
#新材料 #新技术 #新价值
扫码加入【功能性纺织品技术交流群】
共创 共建 共享 共赢@印染在线